查看原文
其他

来自中国大湾区的启示:提高沿海城市韧性 | Cell Press对话科学家

地球科学

Earth science

10月22日,宁波诺丁汉大学环境科学副教授陈加信博士与香港大学陳艷博士受邀在One Earth发表题为Build in prevention and preparedness to improve climate resilience in coastal cities: lessons from China’s GBA的社论。文章指出,截至2020年,大湾区城市群(包括广州、深圳、香港在内的11个沿海城市)对中国GDP总量的贡献高达11.3%,并且预计将吸引超过1.2亿人定居在大湾区,展示了其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角色。然而,因气候变化,大湾区近年来经常遭受台风、暴雨等侵袭。据香港天文台记录,自1990年以来,超过20个台风袭击了该地区,且其中80%导致了强降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曾表示,如果现在不采取任何措施,广州、深圳和香港等城市预计2050年后将面临高海岸洪水风险。


针对这个情况,陈加信博士及其研究团队对大湾区11个城市的洪水风险管理展开了详实的研究,发现尽管已有大量研究关注大湾区城市群面临的气候挑战,并直接或间接的促成了工程措施与技术方面的巨额投资,洪水问题依旧十分严峻。根据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个及第六个评估周期报告及团队实践调研发现因为1)当地排水系统无法满足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2)随着暴雨、浪涌以及海平面上升的强度、幅度和频率不断增加,极端气候仍旧是一个重大挑战。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阅读原文


作者专访

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特别邀请陈加信副教授代表作者团队进行了专访,为大家解读全球沿海城市面临的气候变化挑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采访内容由陆晓慧博士生协助翻译,特此致谢。

CellPress:

您能简要的谈一下目前全球沿海城市将面临哪些气候变化方面的挑战吗?



陈加信副教授: 

气候变化尤其是气候变暖导致了全球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正面临着更频繁和更严峻的台风、风暴潮以及强降水等气候灾害,海水倒灌与城市洪水事件屡见不新。数据显示,如果当前的气候适应和洪水风险管理措施未能得到重大改善,到2050年这些气候挑战将大幅度增加。

CellPress:

中国的大湾区为什么特别值得关注?



陈加信副教授: 

粤港澳大湾区(the Greater Bay Area, GBA),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等11个城市,与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并称为世界四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数据显示,2020年大湾区GDP占中国GDP总量的11.3%,预计2050年大湾区总人口将超过1. 2亿人。大湾区以国际金融、贸易和技术三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即亚太地区最重要的金融中心恒生证券市场所在地香港、汇聚华为腾讯等知名互联网公司的 “中国硅谷” 深圳、具有 “国际商贸中心” 之称的广州,同时香港、深圳和广州均名列全球十大港口,是进出口的重要物流枢纽。

CellPress:

目前大湾区开展了哪些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相关措施和策略,还存在哪些潜在风险和隐患?



陈加信副教授: 

实际上,大湾区政府已长期致力于此项工作并成立了 “环境与气候变化联合工作组” ,旨在提高大湾区政府部门间的紧密合作,增强跨部门间气候行动的学习经验分享,从而克服11个城市(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之间的治理和管辖障碍。实践表明,大湾区城市间通过经验分享,有效改进了以社区为单位的预防、应急准备、预警和灾后恢复系统以及相关实践。


当前,随着预警系统的建设以及公众对气候风险认识的提高,社区的沟通和意识正在且需要不断提升,从而适应和配合政府在灾害预防、准备和应对方面的措施。

CellPress:

大湾区为全球沿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提升并增强气候适应性及弹性方面有哪些重要启示?



陈加信副教授: 

大湾区为提高全球沿海城市气候韧性方面最重要的启示是:气候治理措施从传统工程性实践转换至倡导海绵城市建设,即通过社会参与(如气象局、社区、市民等)开展推进更有效的应对和恢复计划和实践,以提升气候韧性。

CellPress:

在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之际,您认为有哪些重要话题值得跨界探讨?



陈加信副教授: 

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除了关注碳经济和碳中和等热门议程外,气候适应性和韧性等一些基本问题也十分重要,不仅是沿海城市,内陆城市也是如此。

CellPress:

请问接下来您和您团队的工作重点在哪里?



陈加信副教授:

 我们团队将继续致力于提高城市洪水韧性,探究并提供相关方法措施以应对极端气候带来的城市水管理问题,研究重点主要包括城市洪水韧性探究,如增加公共基础设施、改善社区恢复力、增强公众感知、参与和治理等;海绵城市建设,如蓝绿基础设施(Blue-Green Infrastructure);以及全生命周期评估和洪水足迹等。


作者介绍





陈加信 

博士

宁波诺丁汉大学地理科学系环境科学副教授;英国利兹大学Water@Leeds研究所客座资深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陈博士主要从事亚洲沿海特大城市的可持续性洪水风险管理和城市气候适应性研究,近3年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国际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1项(微塑料及其对城市河流影响研究项目),英国研究委员会、英国学术委员会资助项目2项,宁波市政府资助项目3项(宁波地表水质量研究项目、台风增强对宁波洪水风险增加研究项目、宁波的"海绵城市"试点研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粤港澳大湾区极端天气气候灾害链的风险管控与应对)。已在One Earth、 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Journal of Hydrology、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等顶级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检索55篇、SSCI检索45篇、EI检索42篇。同时,受邀参加国务院及中央部委关于我国城市洪涝灾害综合防控、《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等咨询工作,并作为《港澳特别行政区气候变化特别报告》编写专家组成员,编写 “大湾区极端天气事件灾害链预报预警” 、 “社会影响评估等技术规范” 、 “关于城市防洪和减灾” 等章节。


接下来,陈博士将继续致力于粤港澳大湾区、国内其他城市以及亚洲沿海城市气候适应性研究,包括极端天气对社会经济影响研究、极端气候事件适应和减缓技术与对策研究、各城市极端天气抗灾能力研究、单种和多种复合极端气候事件应对方案适用性研究、极端天气预测的不确定性对适应和减缓策略的影响研究、洪水灾害预报预警规范研究、微塑料及其对城市河流与水环境的影响研究、一带一路下亚洲城市的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陆晓慧 

博士研究生

宁波诺丁汉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联培博士生(导师:宁波诺丁汉大学陈庆佳教授、宁波诺丁汉大学陈加信博士、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陈伟强教授),2017年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获得工学学士学位,2020年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获得管理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内涝、城市路网分析、城市生态环境大数据挖掘、城市洪水风险管理等。

相关论文信息

论文原文刊载于CellPress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One Earth上,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论文

论文标题:

Build in prevention and preparedness to improve climate resilience in coastal cities: Lessons from China’s GBA

论文网址:

https://www.cell.com/one-earth/fulltext/S2590-3322(21)00538-8

DOI:

https://doi.org/10.1016/j.oneear.2021.09.016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阅读原文

1974年,我们出版了首本旗舰期刊《细胞》。如今,CellPress已发展为拥有50多本期刊的全科学领域国际前沿学术出版社。我们坚信,科学的力量将永远造福人类。


CellPress细胞出版社

推荐阅读

实现1.5℃温升目标所需化石资源使用量快速下降的先例和可行性 | Cell Press青促会述评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细胞科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CellPress细胞科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